(一)“文”与“艺”的融合唤醒审美意识、营造“审美意境” 审美教育,首先要唤起美的联想,美的意识。品读经典美文,在细细品味美的文字、沉浸在美的意境中,唤醒美的记忆。 王实甫的《西厢记》一段:“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把《长亭送别》演绎得如此凄美,妙笔下如诗如画的意境,如述如泣的离情,读来有一种心神交会的动容!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被吴贻弓拍成一部散散淡淡的散文风格电影,弘一大师李叔同的经典词作成为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雅致凄切的旋律与空旷苍凉的意境完美融合,在幽美的文字之内,幽幽咽咽的声音之外,构成离情的永恒绝唱。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方文山的谱写的一首《东风破》,周杰伦配上幽幽古曲的演唱,韵味古朴,清幽,有着古代文学“空灵,淡远”的审美趣味。方文山成就了周杰伦,周杰伦也唱响了方文山!……细细咀嚼这些美的作品,沉浸在美的意境中,沉睡的美的记忆被慢慢唤醒,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令人回味无穷的审美快感! (二)“文”与“艺”结合升华为一种“审美气韵”、“审美精神 琴、棋、书、画;诗、书、画、印;词、歌、赋自古就是同根同源不可分的。如果只是“会唱”、“会跳”、“会画”、“会演”,那不是回到把“艺术”当成“技术”的远古时代吗?“艺”被抛掷于一片荒芜之地,没有“文”作为底蕴的“艺”,将很快枯竭致死。 试问演《红楼梦》的人却读不懂《红楼梦》或不去读它,如何演出“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一个林妹妹”? 张爱玲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的很多,看了电视剧《倾城之恋》,很是失望,编剧把张爱玲的独特的“苍凉美”全抹没了,那已经不是“张氏”风格!没有让人扼腕叹息的“苍凉的手势”,也就没了令人回味无穷的“审美意蕴”!把一个天才作家的作品毁了! 舞蹈《雀之灵》中,杨丽萍仿佛化作为一只翩翩起舞的“孔雀”,化作一个精灵,散发着跃动和张扬的生命,孔雀时而轻梳羽翼,时而随风而舞,时而伫立溪边……杨丽萍把孔雀的神韵,把一个蓝色的梦,一个纯净而神秘的世界表现的丝丝入扣!而《云南印象》中她的学生只有纯熟的舞蹈动作,却是没有“魂”的孔雀! 马远、夏圭的画,多取寥寥一角、微微一隅,几枝枯木、一拳顽石、数杆青竹、一弯瘦水、几抹远山,画面大部分是空白或远水平野,只一角有一点点画,令人看来辽阔无垠而心旷神怡,在画幅上的大片空白,简率中透清旷,韵味悠远,形成独特的“残山剩水”之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是“诗意的追求”。心中无诗的画家,能画出充满诗意的山水吗?诗情画意中,“画意”是心中隐藏的“诗情”点拨出来的。 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气韵”范畴,孕育于哲学中重视“气”和音乐中讲究“韵”的汉代,成熟于各门类艺术推崇生动表现事物气韵之美的魏晋南北朝。“气韵生动”已经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总原则,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色。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审美趣味、审美意蕴,也无法提升一种审美气韵、审美精神。“文”不再是“艺”的工具、“道具”、“花瓶”,而是构成“艺术美”的一部分,没有“文”只有“艺”,犹如没有“魂”,没有“神韵”,缺少艺术的“审美气韵”、“审美精神”。 中国古代艺术家往往多才多艺,或诗书画印;或琴棋书画;或诗歌舞。这些艺术家的才气表现在人身上,熏陶出一种独特的“美的气质”;而表现在作品中则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气韵”、“审美精神”。 著名台湾散文家三毛说过:“女孩子读大学是为了培养气质”,文艺青年身上应该有一股书卷气、一种灵气!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腹中诗书形成一种内涵,而这种内涵外化为一种气质,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尽露无遗。漂亮的女孩很多,但只能沦为“花瓶”,漂亮是可以随着岁月而流逝,美丽则永远伴随着你,任凭沧桑岁月的打磨!外交界的名媛章含之,白发苍苍依然那么优雅、从容,这种气质美女有永远的魅力。 苏轼说过:“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序文与他的书法珠联璧合,他的《兰亭集序》以“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的独特气韵而成为“天下行书第一”。吴道子作画、张旭作书、裴旻舞剑的“三绝”说———书画舞的会通,三绝成一圣艺,成就那飞动的心灵。被称为水墨山水画的南宗之祖的王维的《雪溪图》形成中国画一种独特的“雪意茫茫寒欲逼”的“荒寒境界”,文人墨客喜欢“岁寒三友”:“梅、竹、松”,同样“盖欲假此以寄其岁寒明洁之意耳”。表现在作品中独特的“审美气韵”、“审美精神”都是艺术家身上独特气质的外化。 中国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以发展的眼光改革传统的艺术教育,使艺术教育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进步。艺术类院校如何营造论文范文绿色生态环境,走出一条良性循环的适合“艺术类”院校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艺术教育不同于理工科,如果高职高专的教改取向搞一刀切,无异于盲人摸象,文艺类高职应遵循自己的规律特点,审美教育才是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